从事手工制造加工的工场。也称“作场”、“坊”、“房”、“作”等。古代有官府作坊及民间作坊之分。
《旧唐书·齐复传》:“先时 西原 叛乱,前后经略使征讨反者,获其人皆没为官奴婢,配作坊重役, 復 乃令访其亲属,悉归还之。”《资治通鉴·后汉隐帝乾佑三年》:“﹝帝﹞尝夜闻作坊锻声,疑有急兵,达旦不寐。” 胡三省 注:“作坊,造兵甲之所,作坊使领之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四四回:“再説有 杨雄 的丈人 潘公 ,自和 石秀 商量,要开屠宰作坊。” 瞿秋白 《海上述林·答复》:“叫化子似的设备的工厂和作坊,而且被国内战争破坏了一半。”
[同]作
房
坊
工场
亦稱“作場”、“作分”、“坊”、“房”、“作”等。從事手工業生產勞動的場所。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中記載的作坊,既有官辦手工業,“召工官治車諸器,皆仰給大農”,又有民辦手工業,“冶鑄煮鹽,財或累萬金”。這些手工業,具有早期作坊的組合形式。唐宋的作坊分工很細,行業較多,如金銀作、弓箭作、漆作、木作、鍛坊、銅坊、糖坊、紙坊、錦繡坊等。《夢粱錄·團行》列舉了二十二個作坊名稱。《武林舊事·作坊》:“都民驕惰,凡買賣之物,多與作坊行販已成之物,轉求什一之利。”在作坊的技術進步、生產發展的趨勢下,封建制度和作坊內部的封建性生產關系,帶來種種束縛,阻礙了它的發展。如南京的絲織業久負盛名,但在官府的嚴格控制和民辦作坊分散經營的情況下,長期得不到充分的發展。
zuō fang
1、西部汽配城配套作坊倚着学校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