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 代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。
玄宗 开元 六年,乾元院改号丽正修书院,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,置学士、直学士、侍读学士、修撰官,掌刊辑经籍、搜求遗书、辨明典章,以备顾问应对。参阅 宋 王溥 《唐会要》卷六四,《新唐书·艺文志一》、《百官志二》、《张说传》。
宋 至 清 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、讲学的处所,有专人主持。
宋 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,其中最有名的有白鹿、石鼓(一说为嵩阳)、应天、岳麓四大书院; 元 代书院遍及各路、州、府; 明 清 书院更多,但多为习举业而设。 清 光绪 二十七年后,改全国省、县书院为学堂,书院之名遂废。参阅 宋 王应麟 《玉海·宋朝四书院》、 宋 洪迈 《容斋三笔·州郡书院》、《元史·选举志一》、《清史稿·选举志一》。
书院之名始于唐代。开元六年(公元718 年)设丽正修书院,十三年改称集贤殿书院。置学士,掌校刊经籍、征集遗书、辨明典章,以备顾问应对。贞元中,李渤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,至南唐时就遗址建学馆,以授生徒,号为庐山国学;宋改称白鹿洞书院,为藏书与讲学之所。宋代书院尤盛。白鹿、石鼓(一说为嵩阳)、睢阳、岳麓号为四大书院。创办者或为私人,或为官府。一般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。不少有名学者讲学其间,采用个别钻研、根互问答、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,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,间亦议论时政,对学术思想发展有一定影响。元代各路、州、府皆设书院。明清书院仍盛,惟多数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。清末废科举,书院改为学校。
shū yuàn
1、江陵之书院,或亦他山之石,而讲学聚徒,诚不可以不慎也。
shū yuàn
1、[学宫]xué gōng
1.学校。汉 刘向《列女传·邹孟轲母》:“復徙舍学宫之旁。”宋 叶适《蔡知閤墓志铭》:“亲至学宫,课率诸生,劝教有义,士人兴起。”清 钱谦益《特进光禄大夫孙公行状》:“年十餘岁,徒步从职方公读书学宫。” 2.旧指各府县的孔庙。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四七回:“我们县里,礼义廉耻,一总都灭絶了!也因学宫里没有一个好官。”清 钮琇《觚賸续编·赵公裕后》:“武清县 学宫圮坏,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。康熙 戊午地震復倾,公独力重建,庙貌聿新。”《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·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》:“刘元帅 坐於学宫明伦堂上,排列仪从,以决是非。”
2、[黉舍]hóng shè
校舍。亦借指学校。《宋书·臧焘徐广傅隆传赞》:“艺重当时,所居一旦成市,黌舍暂启,著録或至万人。”宋 范成大《送子文杂言》诗:“城东黌舍有佳人,邂逅使我加餐食。”明 谢肇淛《五杂俎·人部四》:“今之释教,殆遍天下。琳宇梵宫,盛於黌舍;唪诵呪唄,嚣於弦歌。”郭沫若《东风集·<咏福建·咏厦门高集海堤>》:“金门 晴靄外,黌舍碧波中。”
3、[学塾]xué shú
私塾。
4、[学校]xué xiào
有计划、有组织、有领导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。
5、[私塾]sī shú
中国旧时一种私人办的学校。多用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《名贤集》及四书、五经等为课本,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,无一定的学习年限。
6、[学堂]xué táng
学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