亦作“九方皐”。
春秋 时人,善相马。相传 伯乐 推荐他为 秦穆公 外出求马,他不辨毛色雌雄,而观察马的内神,因得天下良马。 伯乐 称他“得其精而忘其粗,在其内而忘其外。”见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列子·说符》。后用以喻善于发现人才的人。 宋 黄庭坚 《过平与怀李子先诗》:“世上岂无千里马?人中难得 九方皋 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乔女》:“彼女子何知,而奇伟如是?若遇 九方皋 ,直牡视之矣。” 黄忏华 《亡友周仲穆哀辞》:“未悬双玉剑,终负 九方皋 。”
九方皋
人名。《列子·说符》:“秦穆公谓伯乐曰:‘子之年长矣,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?’伯乐对曰:‘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,天下之马者,若灭若没,若亡若失,若此者绝尘弭。臣之子皆下才也,可告以良马,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。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者,有九方皋,此其于马,非臣之下也,请见之。’穆公见之,使行求马。三月而反报,曰:‘已得之矣,在沙丘。’穆公曰:‘何马也?’对曰:‘牝而黄。’使人往取之,牡而骊。穆公不说,召伯乐而谓曰:‘败矣!子所使求马者,色物牝牡尚弗能知,又何马之能知也?’伯乐喟然太息曰:‘一至于此乎!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。若皋之所观,天机也,得其精而忘其粗,在其内而忘其外,见其所见,不见其所不见;视其所视,而遗其所不视。若皋之相马,乃有贵乎马者也。’马至,果天下之马也。”按:“皋”,《庄子·徐无鬼》作“歅”,《淮南子·道应》作“堙”。参见“伯乐”(168页)。
九方皋
【出典】 《列子·说符》:“秦穆公谓伯乐曰:‘子之年长矣,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?’伯乐对曰:‘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;天下之马者,若灭,若没,若亡,若失,若此者绝尘弭。臣之子皆下才也,可告以良马,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。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者,有九方皋,此其于马,非臣之下也,请见之。’穆公见之,使行求马,三月而反,报曰:‘已得之矣,在沙丘。’穆公曰‘何马也?’对曰:‘牡而黄。’使人往取之,牝而骊。公不悦,召伯乐而谓之曰:‘败矣!子所使求马者。色物牝牡尚弗能知,又何马之能知也。’伯乐喟然太息,曰:‘一至于此乎?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。若皋之所观,天机也。得其精而忘其粗;在其内而忘其外;见其所见,不见其所不见;视其所视,而遗其所不视。若皋之相马,乃有贵乎马者也。’马至,果天下之马也。” 又,《吕氏春秋·观表》:“古之善相马者,寒风是相口齿,麻朝相颊,子女厉相目,卫忌相髭,许鄙相尻,投伐褐相胸胁,管青相膹吻(唇吻),陈悲相股脚,秦牙相前,赞君相后。凡此十人者,皆天下之良工也。若赵之王良,秦之伯乐、九方堙,尤尽其妙矣。其所以相者,不同见马之一征也,而知节之高卑,足之滑易,材之坚脆,能之长短。”又见《淮南子·道应》,所写与《列子》同,唯“九方皋”作“九方堙”,又与《吕氏春秋》同。
【释义】 九方皋,又作九方堙,是秦国善相马者,由伯乐推荐给秦穆公。此人相马与伯乐同,不注意马的表象,而注意其内部的材质,所以能相“天下之马”,即天下最好的骏马。人们也以他比喻知人识才的人。
【例句】 九方皋管教他称赏,千金价不枉了追求。(高明南戏《琵琶记》第十出《杏园春宴》)这是河南府管鞍马的祗候的道白,盛赞马厩里的马如此这般的好,连九方皋见了也要赞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