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一

读音

zhuān yī

同音字

拼音为zhuān的字 拼音为yī的字 拼音为zhuan的字 拼音为yi的字

基础解释

专心一意;不分心:心思~。爱情~。

详细解释

  1. 亦作“ 专壹 ”。同一;齐一。

    《管子·重令》:“将帅不严威,民心不专一,陈士不死制,卒士不轻敌,而求兵之必胜,不可得也。”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若以水济水,谁能食之?若琴瑟之专壹,谁能听之?”《东观汉记·耿弇传》:“ 临淄 诸郡太守相与杂居,人不专一,其声虽大而虚,易攻。”

  2. 纯净不杂;专心一意。

    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道家使人精神专一,动合无形,赡足万物。”《汉书·元后传》:“侍中太僕 安阳侯 舜 往时护太子家,导朕,忠诚专壹,有旧恩。”《朱子语类》卷六九:“主一之谓敬,只是心专一,不以他念乱之。” 王西彦 《鱼鬼》:“他大概没有发现我的来到,他做什么都是专一的。”

  3. 专门;一味。

    《水浒传》第四四回:“可再设三处酒馆,专一探听吉凶事情。”《警世通言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》:“原来 李克用 年纪虽然高大,却专一好色。” 鲁迅 《三闲集·柔石作<二月>小引》:“倒也并非如蜘蛛张网,专一在待飞翔的游人。” 段荃法 《杨老固事略》十二:“是真的,俺村会计进城办事,专一拐到席匠铺看过啦。”

  4. 亦作“ 专壹 ”。集中;聚集为一。

    《吕氏春秋·上农》:“民农则重,重则少私义,少私义则公法立,力专一。” 宋 范仲淹 《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》:“以我分散之兵,拒彼专一之势,众寡不敌,遂及放败。”

按字解释

词典解释

专一-汉语同义词反义词词典

[反]分心

专一-汉语大词典

专一(I)亦作“专壹”。
1.同一;齐一。
●《管子·重令》:“将帅不严威,民心不专一,陈士不死制,卒士不轻敌,而求兵之必胜,不可得也。”
●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若以水济水,谁能食之?若琴瑟之专壹,谁能听之?”
●《东观汉记·耿弇传》:“临淄诸郡太守相与杂居,人不专一,其声虽大而虚,易攻。”
2.纯净不杂;专心一意。
●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道家使人精神专一,动合无形,赡足万物。”
●《汉书·元后传》:“侍中太仆安阳侯舜往时护太子家,导朕,忠诚专壹,有旧恩。”
●《朱子语类》卷六九:“主一之谓敬,只是心专一,不以他念乱之。”
●王西彦《鱼鬼》:“他大概没有发现我的来到,他做什么都是专一的。”
3.专门;一味。
●《水浒传》第四四回:“可再设三处酒馆,专一探听吉凶事情。”
●《警世通言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》:“原来李克用年纪虽然高大,却专一好色。”
●鲁迅《三闲集·柔石作<二月>小引》:“倒也并非如蜘蛛张网,专一在待飞翔的游人。”
●段荃法《杨老固事略》十二:“是真的,俺村会计进城办事,专一拐到席匠铺看过啦。”
专一(II)亦作“专壹”。
集中;聚集为一。
●《吕氏春秋·上农》:“民农则重,重则少私义,少私义则公法立,力专一。”
●宋范仲淹《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》:“以我分散之兵,拒彼专一之势,众寡不敌,遂及放败。”

出处

引证

故事

造句

zhuān yī

1、男女朋友,用情须专一,不能心猿意马,见一个爱一个。

接龙

组词

近义词

zhuān yī

1、[纯粹]chún cuì

1.不掺杂别的成分的:陶器是用比较~的黏土制成的。 2.表示判断、结论的不容置疑(多跟“是”连用):他说的~是骗人的鬼话。这种想法~是为目前打算。

2、[潜心]qián xīn

用心专而深:~研究。~于典籍四十年。

3、[埋头]mái tóu

专心,下工夫:~业务。~苦干。

4、[笃志]dǔ zhì

专心一意:~经学。

5、[专情]zhuān qíng

对人和事物的感情专心致志,绝不会在没有结束一段感情前就展开另一段感情。

6、[用心]yòng xīn

1.集中注意力;多用心力:学习~。~听讲。你写字能不能用点心? 2.怀着的某种念头:~良苦。险恶~。别有~。

7、[一心]yī xīn

1.专心;全心全意:~为公。 2.齐心;同心:万众~。上下~。

8、[静心]jìng xīn

心情平静;使心神安定:~读书。你快出去,让我静静心。

9、[专注]zhuān zhù

专心注意:心神~。

10、[专心]zhuān xīn

集中注意力:~一意。学习必须~。

反义词

zhuān yī

1、[分心]fēn xīn

1.分散注意力;不专心:孩子的功课叫家长~。 2.费心:这件事您多~吧。

2、[混杂]hùn zá

混合掺杂:鱼龙~。

3、[反覆]fǎn fù

1.亦作“反復”。重复再三;翻来覆去。《易·乾》:“终日乾乾,反復道也。”朱熹 本义:“反復,重復践行之意。”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君有大过则諫,反覆之而不听,则易位。”《后汉书·陈蕃传》:“言及反覆,诚辞恳切。”殷夫《放脚时代的足印》诗:“春给我一瓣嫩绿的叶,我反复地寻求着诗意。” 2.变化无常。《诗·小雅·小明》:“岂不怀归,畏此反覆。”朱熹 集传:“反覆,倾侧无常之意也。”汉 桓宽《盐铁论·和亲》:“反復无信,百约百叛。”宋 苏轼《罢徐州往南京寄子由》诗之四:“岁月如宿昔,人事几反覆。”明 王琼《双溪杂记》:“故世道反覆,相寻亦无一定。”陈白尘《大风歌》第五幕:“当年他投奔 高皇帝 之时,我等大都说他是反复乱臣?” 3.翻转,颠倒。三国 魏 阮籍《大人先生传》:“往者天尝在下,地尝在上,反覆颠倒。”宋 叶梦得《避暑录话》卷上:“夫 庄周 安知有毁誉哉!彼盖不胜天下之颠倒反覆於名实者,故激而为是言耳。”清 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·音律》:“调得平仄成文,又虑阴阳反覆。” 4.倾覆;倾动。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:“欲反覆 齐国 而不能。”《文选·班固<西都赋>》:“草木涂地,山渊反覆。”李善 注:“反覆,犹倾动也。” 5.动荡,动乱。《后汉书·伏湛传》:“遭时反覆,不离兵凶。”宋 李纲《议迎还两宫札子》:“宗社颠危,天下反覆。”清 顾炎武《井中心史歌》:“天知世道将反覆,故出此书示臣鵠。” 6.来回;往返。《后汉书·耿弇传》:“我至 长安,与国家陈 渔阳、上谷 兵马之用,还出 太原、代郡,反覆数十日。”《陈书·周文育传》:“﹝ 文育 ﹞年十一,能反覆游水中数里。”唐 罗隐《芳树》诗:“春夏作头,秋冬为尾,循环反覆无终已。”宋 曾巩《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》:“巩 辞不能,书反復至五六,辞不获。”《西游记》第二八回:“乘龙福老,往来必定皱眉行;跨鹤仙童,反覆果然忧虑过。” 7.再三考虑;再三研究。唐 韩愈《上兵部李侍郎书》:“沉潜乎训义,反復乎句读。”宋 苏舜钦《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》:“反復身世,惘然莫知。”《续资治通鉴·宋哲宗绍圣元年》:“愿陛下反覆臣言,慎勿轻事改易。”清 魏源《圣武记》卷十一:“及反覆《明史·土司传》,始知 明 代用兵多者,皆在 滇 粤 土司之地,汉兵三而土兵七。” 8.指反覆诗。宋 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体》:“反覆。”原注:“举一字而诵,皆成句,无不押韵,反覆成文也。李 公《诗格》有此二十字诗。”郭绍虞 校释引《冰川诗式》所举一例为:“碧天临逈阁,晴雪点山屏。夕烟侵冷箔,明月歛闲亭。”并谓“此二十字,连环读,反覆成诗四十首”。 9.修辞格之一。用同一语句,反复申说,以表现强烈情感的修辞手法。《诗·召南·羔羊》:“退食自公,委蛇委蛇!”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子产 曰:‘得其所哉!得其所哉!’”鲁迅《朝花夕拾·<二十四孝图>》:“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,得到一种最黑,最黑,最黑的咒文,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,妨害白话者。”以上例句都采用了“反复”的修辞手法。 10.重迭。南朝 梁 江淹《水上神女赋》:“山反覆而参错,水遶灌而縈薄。”明 冯梦龙《挂枝儿·送别》:“那瓦儿一片片反覆又蹊蹺。”

热门诗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