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川】㊀三條河的合稱。1. 西周以 涇 渭 洛爲三川。國語 周上:“幽王二年,西周三川皆震。”注:“三川,涇 渭 洛,出於 岐山也。”唐 李白 李太白詩二 古風第四六:“隱隱五鳳樓,峨峨橫三川。”清 王琦 注引 初學記:“關中記云:涇與 渭 洛,爲關中三川。”2. 東周以 伊 洛 河爲三川。戰國策 秦一:“今三川、周室,天下之市朝也。”㊁郡名。秦 莊襄王時置,治所在今 河南 洛陽市 老城區東北。轄境相當今 河南 黃河以南,靈寶市以東的 伊 洛流域和 北汝河上游地區。史記 秦紀:“秦界至 大梁,初置 三川郡。”集解:“韋昭曰:‘有 河 洛 伊,故曰 三川。’駰案:地理志 漢 高祖更名 河南郡。”㊂地名。1. 唐以 劍南東 劍南西 山南西三道爲 三川。新唐書二〇一 杜甫傳:“會 祿山亂,天子入 蜀,甫避走 三川。”2.在今 陝西 洛川縣南,因 華池水 黑源水 洛水三水同匯得名。唐 杜甫 杜工部草堂詩箋十 述懷:“寄書問 三川,不知家在否?”參閲 元和郡縣志四 鄜州。
三川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三川ㄙㄢ ㄔㄨㄢsān chuān①三條河的合稱。其說不一:⑴西周指涇、渭、洛。《國語.周語上》:「幽王二年,西周三川皆震。」三國吳.韋昭.注:「涇、渭、洛。」⑵東周指河、洛、伊。《戰國策.秦策一》:「親魏善楚,下兵三川。」②郡名。秦置,治滎陽,因其地有河、洛、伊三條河川,故稱為「三川」。漢改置河南郡。即今河南省北部黃河兩岸之地。③唐代稱劍南東、劍南西及山南西三道為「三川」。《新唐書.卷二〇一.文藝傳上.杜審言傳》:「祿山亂,天子入蜀,甫避走三川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