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:数名,最小的正整数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壹”代)。
物:泛指万物。
不:副词。
知:懂得;了解;理会。
一物不知
【拼音】:yī wù bù zhī
解释
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。比喻知识尚有欠缺。
出处
汉·扬雄《法言·君子》:“圣人之于天下,耻一物之不知。”
示例
论起“~,儒者之耻”的道理,这是正当办法。 ★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二回
近义词
一事不知
反义词
无所不知
语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知识不完备
一物不知㊣ㄧ ㄨˋ ㄅㄨˋ ㄓyī wù bù zhī釋義對某一事物不了解,指知識尚有欠缺、不完備。漢・揚雄・法言・君子:「聖人之於天下,恥一物之不知。」漢・崔瑗・河間相張平子碑:「一物不知,實以為恥。」備註附修訂本參考資料號FL00000024636一物不知備註頻7書中國成語大辭典、實用成語辭典(1)(2)(2)、實用分類學生成語辭典(上)(下)、中國成語大辭典、活用成語分類辭典(上)(下)、成語大辭典(上)(下)、成語典號FL00000033973
汉-崔瑗--《河间相张平子碑》:一物不知,实以为耻;闻一善言,不胜其喜。
宋-钱时-卷二-《融堂四书管见》:讲之于平时,问之于临事,敬而无失,所谓礼也。动容周旋,皆盛德之至,岂以一物不知为耻者哉!
明-宋濂--《曾得之墓碑》:呜呼!一物不知,儒者所耻,孰谓如是之学其能有以济世哉!
现代-唐弢--《晦庵诗话·蠹鱼生涯》:“一物不知,儒者之耻。”这是不妨说说,却很难做到的。
唐-刘知几--《史通·杂说中》:“一物不知,君子所耻。”是则时无远近,事无巨细,必藉多闻,以成博识。
清末民初-金松岑、曾朴-第二回-《孽海花》:论起“一物不知,儒者之耻”的道理,这是正当办法。
汉-崔瑗--《河间相张平子碑》:一物不知,实以为耻;闻一善言,不胜其喜。
宋-钱时-卷二-《融堂四书管见》:讲之于平时,问之于临事,敬而无失,所谓礼也。动容周旋,皆盛德之至,岂以一物不知为耻者哉!
明-宋濂--《曾得之墓碑》:呜呼!一物不知,儒者所耻,孰谓如是之学其能有以济世哉!
现代-唐弢--《晦庵诗话·蠹鱼生涯》:“一物不知,儒者之耻。”这是不妨说说,却很难做到的。
唐-刘知几--《史通·杂说中》:“一物不知,君子所耻。”是则时无远近,事无巨细,必藉多闻,以成博识。
清末民初-金松岑、曾朴-第二回-《孽海花》:论起“一物不知,儒者之耻”的道理,这是正当办法。
yī wù bù zhī
1、论起“一物不知,儒者之耻”的道理,这是正当办法。 ◎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二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