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鞄讀音:匹角切,音朴,崭角切,音雹,覺韻。蒲交切,音庖,肴韻。部巧切,音鮑,巧韻。皮敎切,音皰,效韻。蒲沃切,音僕,匹沃切,音蒪,沃韻。釋文:柔革工也。讀若朴。周禮曰。柔皮之工鮑氏。鮑卽~也。見《說文》。
〔按考工記總目云。攻皮之工。函鮑韗韋裘。注。鮑讀爲鮑魚之鮑。書或爲~。蒼頡篇有鮑㼱。校勘記。~、正字。鮑、假借字。是許君所據周禮、本亦作鮑。又鮑人之事注。鮑、故書或作~。疏釋曰。故書爲~字者。鮑乃从魚。此官治皮。宜从革〕。
2、鞄讀音:防敎切,音鉋,效韻。釋文:持皮。見《廣韻》。
3、匏讀音:蒲交切,音庖,肴韻。釋文:
❶瓠也。从包。从瓠省。包、取其可包藏物也。見《說文包部》。
〔案~、瓜屬。頸短腹大。肉可食。亁則中空。或用以取水漿。或帶於腰以泳水。又可爲飮器〕。
❷八音之一。笙有十三簧。竽有三十六簧。皆列管~內。施簧管端。見《爾雅翼》。
❸~瓜。星名。在河鼓東。見《韻會》。
4、䩝釋文:鞄俗字。見《正字通》。
5、铳釋文:鞄俗字。見《篇海類編》。
6、鏟釋文:鞄俗字。見《龍龕手鑑》。
7、儙釋文:同鞄。見《五音篇海》。
8、舥釋文:鞄或字。見《集韻》。〔玉篇有音無訓。康熙字典引釋名。胞、舥也。按今本釋名作脬~也〕。
鞄
《説文》:“鞄,柔革工也。从革,包聲。讀若朴。《周禮》曰:‘柔皮之工,鮑氏。’鞄即鮑也。”杨树达《積微居金文説》:“銘文੍¥͗乃鞄之或作,《説文》鞄从包聲,銘文之੍¤ك从陶聲,與《説文》異者,陶與包古音無異也。”
páo 《廣韻》薄交切,平肴並。又薄巧切,防教切,匹角切。幽部。
(1)治革的工人。《説文·革部》:“鞄,柔革工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《考工記》:‘攻皮之工五:函、鮑、䩵、韋、裘。’先鄭云:‘鮑讀如鮑魚之鮑,書或為鞄,《蒼頡篇》有《鞄ࠤƣ\u000B。’又‘鮑人之事’,後鄭云:‘鮑,故書或作鞄。’許云‘鮑即鞄’者,謂《周禮》之鮑,即《蒼頡篇》之鞄。鞄正字,鮑假借。”
(2)同“匏”。八音之一,指笙、竽一类乐器。《篇海類編·鳥獸類·革部》:“鞄,八音之一。”
(3)通“枹(fú)”。鼓槌。《馬王堆漢墓帛書·十大經·五政》:“黄帝于是出其鏘鉞,奮其戎兵,身提鼓鞄,以禺(遇)之(蚩)尤,因而禽之。”
(4)用同“包(bāo)”。皮包。《文明小史》第四十九回:“看房門是已鎖了,便都巴着窗户眼望裏面覷,看見皮鞄藤籃之類,鼓鼓囊囊的裝着許多東西。”
(5)姓。《金文編·革部》:“鞄,通鮑。੍¥ϔ即鮑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