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,上部是“庚”字,似悬钟之形;“庚”字下部有几个小点。由于“庚”字的构型还不明确,因此关于“康”字构型的争议还比较大。有的资料认为,“庚”字是某种乐器的象形,下面的几个小点表示乐器发出的声音。
一说整个字表示振动悬钟,灰尘下落之义。其本字实为“康乐”之“康”之初文。“庚”是“康”的形符,也可视为声符。有的资料认为,上部的“庚”像簸谷扬糠的风柜;下面的两点或四点表示从柜里扬落下来的米或糠,“康”当是“穅(糠)”的本字。
所以,“康”是象形、会意、形声三种造字法兼而有之的字。这个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形体变异不大。小篆有了较大的变化:中部变成了左右两手,下部繁化,多出了一横,成为“米”。汉隶则彻底改变了小篆的形,楷书又将“庚”字中部的“干”形的顶部与左侧的边线整合成“广”字头,包围部分整合后似”隶“字;这个字,从小篆以后,形体的讹变是相当大的。